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列表
 法律文库
E-Mail
动作
背景资料: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

        1993年1月,《农家女》杂志创刊。1996年4月,创办打工妹之家。1998年9月,创办北京农家女实用技能培训学校。2001年8月,成立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统管打工妹之家和农家女学校的工作,以及农家女机构所有项目的运作。
         简介
         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农家女”)是一个以促进贫困农村妇女脱贫与发展为总目标的扶贫组织,其前身为《农家女百事通》杂志,成立于1993年。十多年来,“农家女”围绕中国农村妇女自我赋权与发展,本着“送你一颗果子,只能享用一次;送你一粒种子,能够受用一生”的理念,以社会性别意识和公民意识为切入点,运用参与式的组织手法,为中国最缺乏发展机会的贫困农村妇女开展了大量的项目和活动,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以文化和技能为核心的扶贫思路与模式,即:“改变观念,激发潜能,树立自信,提高文化,培养技能,保障服务”。机构现已发展成为一个集“ 扶贫与发展、传媒与出版、研究与推广”于一体的非营利组织。机构下设办公室、发展部、项目执行部、财务部、“农家女”学校和打工妹之家。
         从《农家女》杂志创刊,到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的成立已走过了16年的历程,这些年来,她们一直和中国贫困农村妇女一起创造自我赋权与发展的机会。同时她们的团队也逐渐壮大,工作人员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40多人。2006年2月22日被《中国新闻周刊》以及众多国内外有关机构联合评选为“2005最具责任感NGO” 。
         2007年初,为表彰《农家女》杂志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农村妇女服务的办刊宗旨,把握“贴近、真实、实用、好看”的办刊原则,做出的一系列卓而有效的工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特授予本刊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版发行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组织成立日期:2001年8月(机构的历史应该从1993年《农家女》杂志创办开始)。
         组织关注领域:健康、教育、扶贫、主要关注农村妇女发展,推进性别平等。
         组织使命
         为中国农村妇女,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妇女提供信息、培训和服务,提高她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农村妇女自我赋权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贡献
         在农村相继建立了6个书社,既为农民带去了精神食粮,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又培养了农村妇女骨干,得到了当地村民的积极响应;其分支机构农家女学校举办“农家女助学金班”15期,共培训学员373人,让贫困地区的大龄女孩学到了一项技能,改变了她们的人生,也使家庭经济有所改善;另一分支机构打工妹之家办理了典型个案32件,使打工者的权益得到了维护;为家政工组织的小组活动丰富了家政工的业余生活,促进了家政工与雇主间的交流和理解。
         2007 年,她们执行的自杀干预项目不仅使6个项目村自杀死亡人数从42降为0,重要的是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与男女平等。她们执行的扫盲项目使妇女们会写会算,增强了自信心,同时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有助于下一代的教育。参加扫盲学习后,她们发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再也不用低着头做人了,敢大声说话了,这种挺直腰杆的感觉真好!”
         影响力项目
         一、扶贫项目概况
  (一)贫困农村妇女扫盲项目(以下简称扫盲项目)
  “农家女”自1995年以来,长期坚持在贫困农村开展妇女扫盲项目。截止到2006年6月,在湖北、河北、甘肃、贵州、宁夏等地共开办扫盲班161个,共有 5440人参加学习并实现脱盲。“农家女”在培训中始终坚持真诚、平等、认真、负责的工作原则,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与组织模式,在项目覆盖地区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特别是“农家女”在扫盲中有关社会性别意识、公民意识等课程的设置,极大地激发了文盲妇女的潜能,调动了她们自我文化学习以及参与贫困农村社区活动的责任感、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了她们的文化水平,对贫困农村妇女自我发展及实现家庭脱贫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扶贫项目的特点
  组织创新:一是坚持与基层教育部门、妇联、村委会等多方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利于项目的实施组织和质量监管;另外注重从当地农村妇女中发现骨干,促使他们形成小组,对项目的完成以及提高项目的执行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如在技能培训项目中招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的家长一开始不太相信学校,认为学校的招生人员是骗子,因此学校积极与地方妇联联系,争取她们的支持。因为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农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比较高,利用地方妇联这种政府性的组织进行招生是比较有优势的,正如一位已毕业的学员说:“因为妇联是属于政府的,妇联来带我走,家里人比较放心,所以我才能来到“农家女”学校学习。”
  资源创新:从向有关基金会筹款开展项目,不断创新,拓展资源渠道。目前已实施开展了公众筹款和向基金会筹款相结合支持项目的发展。如2003年举办了为进行城务工的打工妹筹款的晚餐会,2004年举办了为贫困农村文盲妇女筹款的午餐会,2005年举办了为贫困农村女青年筹款的大型图片展,三次共筹得资金35 万多元。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为项目的持续发展筹得了资金,同时对动员社会关注、帮助贫困农村妇女以及公民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
  技术创新:A.课程创新:增设社会性别意识、公民意识等课程,有效激发了农村妇女的潜能,调动了她们的学习热情,从更深的层次提升她们的文化,影响她们的自我发展。
  B. 培训教材创新:按照农村妇女的实际需要,教材开发重点突出趣味性图片辅助和用农村妇女易于理解接受的语言等。如甘肃的扫盲项目,当地产盛产药材,但是许多妇女由于不识字就不敢和外面的人做药材生意。于是教材编写人员就把许多妇女非常熟悉的药材画下来,配上文字,这样妇女们就能很快学会这些字,并应用到生意当中。
  C.教学方法创新: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手法,在平等、互相尊重的氛围下,启发她们自己思考、自我提高,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妇女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考虑到项目服务的目标群体年龄差异较大,许多妇女接受能力较差,因此“农家女”在教学方法上做了大胆创新,把教授的知识通过做游戏、画题板、演小品等形式表现出来,并让学员参与其中,这样学员在娱乐中就接受了知识。
  (二)贫困农村女青年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以下简称技能培训项目)
  “农家女”学校成立于1998年,自创办以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截止目前已培训学员5300多人,其中技能培训项目共培训贫困农村女青年1774人。覆盖全国大部分较为贫困的省(区、市),涉及18个少数民族。学校建校以来根据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开办了计算机技能、美容美发、缝纫操作等培训专业。目前已毕业的农村女青年大多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型城市就业,月收入在800-2000元不等。也有部分学员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创业,用她们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通过对就业学员及用工单位的回访调查发现,双方满意率达90%以上。实践证明这种以人为本的培训模式,成本低,实用性强,对贫困家庭的经济回报率高。
行业影响
  一、对工作目标群体——贫困农村妇女的影响
  十几年来,“农家女”累计为中国农村扶贫事业筹集并投入资金共计1812.42 万元,直接受益人数达 40,895人,间接受益人数达163,277人,受有关扶贫项目影响的人数则超过80多万人。
  对贫困农村妇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观念的转变。扶贫项目的开展使她们具备了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和一定的公民意识,激发了她们的潜能,建立了自信,明白了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上应有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其次是通过培训使她们掌握了一定的文化和科学生产知识,从而降低了农业成本投入,提高了家庭经济收入;第三是培训后妇女有了文化、技能,拓宽了视野,敢于和外界联系,敢于创业或外出打工,有效拓展了她们的发展渠道,提高了经济收入水平,进而促进了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加快了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
  二、对政府相关部门的影响
  “农家女”十分重视扶贫项目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分析贫困农村妇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并积极向各有关部门报告,为贫困农村妇女的脱贫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在保障弱势贫困人群的基本权益方面,“农家女”从2002年开始呼吁政府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暂住证和就业证的问题,在学者、专家和其它NGO的共同努力下,政府先是将暂住证的收费降低到5元,后于2004年取消了就业证。2004年“农家女”通过研讨会的形式向政府呼吁关注非正规就业群体的权益保护问题。2005年“农家女”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香港等地调研后,起草了《北京家政服务员权益保护条例》,希望该条例能在2006年北京人大代表会上讨论通过。
  另外,“农家女”通过十几年扎实而有成效的工作,和西部贫困地区的基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村委会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基层政府相关部门和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有关工作人员不仅接受了“农家女”提倡的社会性别意识和公民意识,而且积极主动地把这些理念贯穿到日常的扶贫工作中去,有效调动了贫困人群的参与积极性和主体感,促进提高了这些地区相关扶贫项目的实施效果。
  三、对行业内相关机构的影响
  由于“农家女”独特的以文化和技能为核心的扶贫模式以及参与式的组织手法,对贫困农村妇女及社区的发展产生了主要影响,得到了广大农村妇女的高度认可,也为“农家女”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许多扶贫组织纷纷借鉴和应用“农家女”的扶贫模式,增强了扶贫的科学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多家基层民间非营利组织和基层政府相关部门,积极使用和推广“农家女”的扫盲教材、参与式培训方法等,“农家女”也为他们提供了无私的支持,安排有关专家对他们进行社会性别意识、公民意识以及扶贫项目具体实施方法和策略等方面的综合培训。
  四、对中国扶贫政策的影响
  “农家女”以文化和技能扶贫为核心的扶贫模式,对中国的扶贫政策具有一定的补充和完善作用。多年来,“农家女”以为贫困地区最缺乏发展机会的农村妇女为扶贫目标,实施推行的“改变观念,激发潜能,树立自信,提高文化,培养技能,保障服务”的系统扶贫思路与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农村妇女的积极性,使她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脱贫与自我发展的活动中来,真正作为主体充分利好项目提供的机会,切实提高能力水平,实现自我赋权与发展,从而帮助和带动家庭及至整个农村社区摆脱贫困。
近年来,针对贫困人群开展的观念、文化、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活动以及维权项目很多,但把观念、文化、技能和维权整合起来推行,并且介入参与式的培训方法,综合推进的机构或组织尚不多见,“农家女”的扶贫模式应该对我国的扶贫政策与策略具有一定的补充和完善作用。